☭工评社

☭工评社
在2015年因为夏天的庆盛工运,工评社新浪微博被封杀;因为秋天的骏达罢工,工评社新浪博客被封杀。但是,不久后的11月9日,工评社在谷歌博客上重生了。

工评社置顶推荐

2016年3月11日星期五

龚平:工人行动意见的多数派与少数派(2015-4-18)

工人行动意见的多数派与少数派
——兼重温工人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传统



龚平

在集体维权中,当工友们精心考虑下一步行动时,有意见分歧是很常见也很正常的。很多时候是两种对立意见:主张保守、缓进,或主张进攻、急进。两种意见有时大致各占一半人数,更多时候表现为多数派和少数派。温和的意见或激进的意见,在不同形势下都各有可能是多数派或少数派。这种意见分歧直接影响工人行动决策,有时甚至决定着全局,所以如何考虑和对待这种意见分歧非常重要。

从逻辑上,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其一,究竟如何考虑全体工人行动的走向?同时该如何看待上述两种对立意见?其二,工人如何对待这种意见分歧、如何解决分歧问题,既能确保工人的维权行动,又维护全体工人的团结?

本文并不针对某个特定案例,只做理论上的探讨,但为了促进工人的实际斗争,本文必定要考虑若干现实斗争情况并根据实战做合理设想,并非无的放矢。欢迎所有有经验的人士就上述问题探讨、争鸣、共同提高。


攻守进退的策略考虑

首先说明:工人在某个时候是进攻还是保守,这并不是一个原则立场问题,而是一个策略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方面,工人在该进攻时不进攻,缩头缩脑甚至阻止行动,就可能让全体工人错失重要的斗争机会,如果是已经开始的工人斗争则可能因此遭受挫败,即使保守派主观上并非恶意。另一方面,如果该保守时不保守,不顾形势一味冒进,却可能导致失败,让工人无谓牺牲,还可能遭到资方秋后算账。尤其在一些规模较大、矛盾较深的集体劳资冲突中,攻守进退的策略选择,其导致的后果无论成败好坏都可能更大。所以,虽然这是一个策略问题,但有时却有着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郑重严肃地考虑工人行动的策略意见分歧。

那么究竟如何考虑全体工人行动的走向?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两点:目前形势怎样?多数工友的意愿或者多数工人代表的意见怎样?

具体来说,目前形势是否已到了矛盾尖锐的地步?对立的资方是否只会拖延、敷衍而毫无准备让步的迹象?资方现有的盈亏情况和生产计划、是旺季还是淡季、库存情况如何、是否有实际让步空间?现有的争取诉求是否能满足多数工人的需求和得到多数工人的关注支持?是否多数工人愿意行动争取这些诉求?这些问题如果都是肯定或倾向于肯定的回答,那么就应该本着工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准备发动集体攻势。如果形势、矛盾需要行动,而多数工人或代表有顾虑,那么就应该就必须尊重多数意见,无论哪种意见都应该争取多数才能上升为集体决定。


如何看待工人意见的对立和分歧

但要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人能保证每次行动一定胜利,都要面对可能失利甚至失败的风险。所以假如决定行动的话,也就是说,假如多数工友或多数代表决定行动的话,即使抱着必胜的信念和口号,但也要做好全体工人承担无论成败后果和风险的准备。不能预先打包票必胜。这也应该同时告知全体工人或至少是全体代表。

从这个角度说,当工人的多数派和少数派在争论策略问题时,任何一边都只能根据现有形势、并出于追求工人利益最大化、对全体工人负责来考虑是否行动和后果,却无法也无权擅自为行动的成败打包票,同样,不能把全部责任后果推给对立一派。

因此,虽然工人难免有对立的意见分歧,但任何一种意见都是工人群体的“自己人”,应当视为志同道合、坦诚交流、共同为了更好的集体维权。

进一步说,多数派和少数派的分歧、争论,只要不影响已经由全体决策者通过的决议,无论怎么激烈,都不应该走到相互指责、甚至对抗、分裂的地步。工人行动必须要能适应和包容不同意见的分歧,想要达到每次行动都意见统一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应当积极地看到,工人有策略分歧并且有自己的辩解,意味着工人在积极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先不说这见解是对是错)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非常可贵的工人民主精神,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应该非常慎重地保护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它比铁板一块的集权专制要好得多。真正彻底的民主派,这个时候最应该发扬“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全力捍卫你发表意见的自由”这一基本精神,保护这种意见自由,这也是对工人的最好的民主教育。


工人集体应当包容意见分歧 但是决策应当少数服从多数

然而,工人内部的民主自由,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坐而论道有一个显著区别:工人是要行动、要斗争的,而不是为了繁荣思想百家争鸣、说说而已,而团结对于工人行动就非常重要。

可是,意见都不统一,行动能一致吗?

一百多年来的工人运动传统告诉我们:完全能做到!而且应该学会“包容意见分歧和充分讨论自由,但全体决策时少数服从多数,全体服从决议,保证行动团结一致”。

没错,这就是工人阶级的民主集中制。

人人都知道,一个集体总是难免有意见分歧,但要把意见全部统一了再行动,那么等到猴年马月都无法行动了。少数人拖住多数人的决定,并不合理。但是如果强压住少数人意见,即使强行压制下去了,也会因为这种不尊重工人的官僚主义做法,而破坏工人的积极性、乃至引起旁观的其他工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必然会破坏工人之间的互信,埋下互不信任、互相猜疑甚至互相指责的危险种子,甚至当即就会导致一些较有想法的工人与行动集体拉开距离、表现消极(而且工友们就不满也未必跟你讲,因为可能担心同样遭到官僚主义的粗暴压制)。这样的话,即使行动起来,也无法保证全体工人的团结,更别说斗争关头时工人行动还能否hold住了。

相反,如果通过充分的自由讨论,即使嘴上争吵激烈,但彼此还是包容意见分歧,行动能够做到少数服从多数、团结一致,反倒更可以说明彼此的真诚无私、有助于互相信赖,这种情况下“讨论自由”“允许保留意见分歧”就不只是“彰显民主自由的高风亮节”那么简单,而是具有进一步促进工人团结、更有利于工人斗争的实际战斗意义。换句话说,如果工人集体连对立意见都可以包容、公正对待,还有什么不可以团结起来呢?如果经过这样的热烈讨论、却还能按照大家预定的共同准则(即民主集中制)一致行动,这样的工人集体才是最团结的。

同样为了团结、为了集体利益,一旦做出行动决策,就要按照民主程序少数服从多数,服从集体代表会议所做的决定,并执行、配合行动,而不许为自己一派意见对集体行动消极怠工。无论攻守、进退、成败,所有参与决策的人无论当初什么意见,必然共同承担,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没有这种团结的保证,少数派的意见哪怕是正确的,若不顾集体一意孤行,也只会造成运动的内讧、分裂,导致全体失败。

因此,只有贯彻这样的民主集中制,才能在解决意见分歧、决策和行动中,既保证工人互相信赖和团结,又促进工人斗争的前进,或能共进共退。


行动前的讨论:应当充分和自由

与很多欣赏工人运动的人士的想像不同,很多时候少数积极分子根据形势判断后认为很有必要行动时,多数工人反而是有顾虑的。日常状态下的工人并不总是激进、好战的,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才发起集体行动。因为很多工人尤其是老工人是拿自己身家、饭碗进行斗争,所以他们必然有很多顾虑(而一旦决定斗争他们又可以是很坚决的);相对来说,有的积极分子或更加敢于牺牲、甚或还有其他谋生出路,但不能因此无视多数群众的顾虑。工人先进分子对此需要沟通、分析、说服。

此外,还有一些工人包括维权骨干对“劳资协商、劳资合作、劳资和谐”之类抱有错误的、模糊的幻想。先进分子对此同样需要沟通、分析、说服,而且更需要认真耐心坦诚的对待,因为这样的工人比一般工人更有想法、更认真、甚至其实是更积极的(对于这种劳资和谐思路及具体策略选择,有待另外结合斗争案例来分析)。但决不能预先就把这些有劳资和谐思路的工人看做无法改变的顽固分子,或者给他们下定义、甚至扣帽子、上纲上线。而应当让这些认真的抱有错误幻想的工人有充分的自由讨论机会,这种讨论应当包括全体参与决策的工人和代表。

究竟是顽固不化、甚或阻碍多数人决定的帮派分子,还是说少数派的意见更符合当前形势和工人利益、更应当重新考虑策略,应该交由全体决策者按民主集中制讨论,这样各方都可以心服口服、重新实现团结。坦诚的讨论才能赢得团结。

反过来说,如果多数派并没有经过公正、民主的讨论,并没有给少数派充分申辩、解释、讨论的自由,就把少数派排除在决策讨论之外,甚至预先给少数派戴上一顶帽子、上纲上线批判、压制,那就更加错误、做法更恶劣、破坏团结了。

正如前面已经详细指出过的,没有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没有工人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更无法保证工人行动的。


只有做到工人民主和工人团结 才有“工人组织权威”

近日,劳工界微博网络出现了一篇文章《浅谈工人与工人代表之间在法律层面的契约关系》,从民事契约的理论角度切入,可是其结论却具有让人特别注意的严重性:

「可见,在重大关头阻止召开工人代表大会,是赤裸裸的破坏工人组织、分解工人团结、损害工人利益的恶劣行为,必须予以揭露和纠正。
可见,在重大时刻私自另搞一套无视整个工人谈判代表团队的合法权利和尊严,同样严重损害了工人组织的权威、严重损害了每个工人的利益与尊严,这种错误行为必须及时改正。」(“艾特报”微博 2015-04-15 19:25)[1]

假如说确实有少数代表阻止工人大会、私自另搞一套,即使不是从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民事契约关系,而是从工人阶级自己的民主集中制来看,也确实是严重破坏工人团结的错误有害行为。但应该特别慎重地追究具体情况具体事实:在做出这样的定义之前,是否给了这少数代表向工人的全体决策者解释、申辩、讨论的自由权利?两派意见是否有过在全体决策者中间进行充分的讨论?

另外我还有一点疑问:“艾特报”微博抨击某些人“阻止召开工人代表大会”,这个“工人代表大会”是为动员集体行动的大会,还是行动前决策讨论的会议?假如是前者,那么有人反对现在就行动(即有策略分歧)其实是完全正常的;假如是后者,开会是为了讨论,那么按理说少数人应该积极欢迎开会讨论、借机澄清自己意见才对,但为什么上述微博说少数人阻止大会呢?“艾特报”微博在发出这篇标题和开头显然旨在说明问题的文章,却并没有说明“工人代表大会”目的究竟是什么,更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倒做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批判论断,这让旁观者深感疑惑。

假如这涉及到了现实中的具体工人斗争案例,那么首先需要考察的事实就是:策略探讨是否做到了足够充分、自由、公正。仅仅把工人和代表的关系在理论上提出来,却没有具体事实具体分析,还无法做出那样的论断的。“艾特报”发布的那篇文章难免给人感觉有不容辩解的扣帽子味道,这是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艾特报”4月15日傍晚发布的这篇短文,两次提到了“工人组织的权威”。那么从工人视角如何看待“工人组织权威”呢?恰巧的是,工评社对2013年深圳先进微5千工人集体维权的总结文章[2]也谈到“工人斗争的纪律与专断”:

「的确,工人斗争...是需要强硬的力量和钢铁般的意志、纪律的」,「即使有不同意见,但只要保证行动时少数服从多数、整体一致,那样的强硬保证是应该有的,哪怕显得“霸道”也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所谓“霸道”还包括了专断的作风,排挤其他劳工支持者和不同意见的工人,就削弱了工人力量」;「工人如果信奉专断的做法,就堵死了改进的可能,因为没有人愿意说话了。」[2]

相对来说,先进微的情况是在很明确的公开行动中出现不同意见,而“艾特报”讨论的似乎是行动前的决策分歧,后者比前者更需要自由讨论,更需要讨论得尽量充分、好好商量才对。如果说行动中压制质疑或对立意见还可以理解[3],那么行动前却是最应该充分讨论的。但是“艾特报”做出“判决”的那种情况是否经过了那样的讨论自由(最起码的工人民主)呢?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认真考察、讨论过、解决好,那也就还没有赢得工人团结,更无所谓“工人组织权威”了。

只有建立于民主集中制的充分的工人民主,认真对待、包容、讨论不同意见,再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达成一致,才能带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有效行动的工人团结,进而才有“工人组织权威”。否则,有独立思考头脑的工人,有权质疑这种“工人组织权威”、并要求按照工人民主原则重新讨论。


2015年4月18日


[1]“艾特报”发布的这篇微博文章及工评社的两次点评,参见:
http://www.youth-sparks.com/bbs/viewthread.php?tid=3502&page=47#pid23422
http://www.youth-sparks.com/bbs/viewthread.php?tid=3502&page=47#pid23423

[2]《ASM工人斗争的五大创举》,出自工评社的小册子:
http://www.youth-sparks.com/bbs/viewthread.php?tid=4269

[3]其实行动中出现的其他意见,也要具体分析。
比如已经开始罢工并且越来越多人加入的情况下,那么这时出现反对或质疑罢工的意见是要压制的,因为这直接等于干扰集体行动、破坏工人团结,这种压制可以理解,甚至必要时应该让这种质疑者闭嘴、禁止其干扰行为。
但是在坚持已经开始的罢工和谈判的前提下,对每一步诉求、具体步骤的调整,至少应该可以允许工人提意见给代表们、或者代表之间自己讨论,如果这也要压制则不合理。




(责编:曜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